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
作者:来源: 点击数: 815发布时间:2012年7月16日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指导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日前,由科技部制定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 五”专项规划》,该专项规划提出了国家“十二五”期间为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 业发展,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支撑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而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与配套保障措施等,摘要如下:
1. 发展目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属性 |
科技 |
1 |
核心专利 200 项 |
约束性 |
2 |
重点开发 50–80 项基础装备和新型产品 |
||
3 |
新建 10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
||
4 |
建立 8–10 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 |
||
5 |
建立 20–30 个技术研发平台 |
||
经济 |
1 |
科技进步和示范应用带来的新增医疗器械产值 2000 亿
元,出口额占国际市场总额比例提高到 5%以上 |
预期性 |
2 |
形成 8–10 家产值超过 50 亿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 |
预期性 |
|
社会 |
1 |
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性价比大幅提升,有效满足基层医疗
和常规诊疗需求 |
预期性 |
2 |
建立 10 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推广应用
10 万台(套)创新产品 |
预期性 |
2. 发展重点
2.1 基础研究重点
重点开展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生理信号获取,生化、免疫 和微生物检测,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神经工程等基础研究。
2.2 关键技术发展重点
类别 |
发展重点 |
原理方法类 |
重点开展多模态融合成像、生物传感、微弱信号检测、神经接口及刺激、高能
粒子与射线治疗、高通量/微量/快速体外检测、生物医用材料改性等技术研究。 |
设计制造类 |
重点开展精密传动与控制、精密加工与组装、生物医用材料改性、个性化设计 与制造等技术研究,着力突破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磁共振成像仪(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PET–CT、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诊疗装备整机及 核心部件,微型泵阀、微型传感器、微型光学镜头等高精密零件,以及介入支 架、人工关节、骨修复等新型医用材料的设计、制备、制造等技术瓶颈。 |
应用服务类 |
积极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与手术规划、放射治疗、导航定位、医用机器人等技术
的结合,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诊疗等新型服务技术 |
2.3 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十二五”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领域 |
重点产品 |
预防领域 |
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以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 |
诊断领域 |
超导 MRI、高性能彩色超声成像仪、高分辨内窥镜、多排螺旋 CT、PET、PET–CT、 数字化平板 X 射线机、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高性能免疫分析系 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高性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微生物检测分 析仪等重点产品、核心部件以及新型诊断试剂;积极发展生物芯片、现场快速检测 仪器(POCT)、弹性超声成像等新产品。 |
治疗领域 |
重点支持影像导航辅助系统、实时适 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血液透析系统、神经刺 激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高频/激光等手术治疗设备、射频消融系统、新型 介入支架、人工关节、骨修复材料、人工血管、口腔种植系统等重点产品;发展手 术机器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等产品。 |
康复领域 |
积极发展肌电及神经控制等智能假肢、人工耳蜗等智能助行/助听/助视辅具,老年 人行为功能训练系统,脑卒中病人及运动功能缺失病人的康复训练系统等产品,加 快智能化、低成本的先进康复辅具的研发,提高康复设备普及率 |
应 急 救 援
领域 |
积极发展移动式重症监护救治系统、除颤仪、生命支持呼吸机、快速止血输血设备
等产品,保障城乡急救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需求。 |
3. “十二五”配套保障措施
3.1 强化创新引导
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国家科技引导投入,统筹多渠道资源,多种资助模式相 结合;加强部门联合、军民结合,鼓励国际合作;推进产学研医联盟建设,促进 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和资源整合;加大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培育和人才引进力度。
3.2 完善政策措施 加强多部门协调,完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监管、定价、收费、医保、配置、采购、标准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扶持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发展。
3.3 优化产业环境 改善创新产品应用环境、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创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区域发展,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贸易政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