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形势分析及展望
作者:苏州市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生物医药)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点击数: 241发布时间:2025年3月4日
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与地缘风险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国医疗器械外贸以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为突破口,展现出“韧性修复、动能转换”的鲜明特征。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45.5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较上一年度显著回稳;其中出口额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时隔三年重回增长“快车道”;进口额358亿美元,同比下降4.7%,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深化。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29.5亿美元。
一、出口增速显著,回归良好发展态势
从单季度出口数据看,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呈现“逐季攀升、加速回暖”的显著特征:一季度出口109.9亿美元(同比+1.6%),二季度119.8亿美元(+4.4%),三季度123.6亿美元(+7.6%),四季度达134.4亿美元(+14.8%),全年累计同比增速实现“由负转正”的跨越式修复。这一增长曲线表明,行业出口已彻底摆脱疫情突发“脉冲式波动”的影响,回归常态化增长轨道。
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从医疗器械主要细分类别的出口情况来看,五大类别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一次性耗材出口额增幅最为显著,同比增长了13.91%,出口额达105.16亿美元。从量价关系来看,出口量同比增长9.9%,出口均价同比上涨3.6%,实现了量价双升。手套类产品全线恢复出口景气度,导管、插管、注射器、血管支架等产品出口增幅显著,拉动一次性耗材出口增长。
作为我国医疗器械最大的出口细分类别,2024年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的出口额为222.5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87%。其中,内窥镜、体外诊断试剂、血压测量仪、成套核磁共振设备、麻醉设备等产品的出口额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升级,高质量医学科技转化成果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诊疗设备出口增长迅速,高质量出口增势明显。
2024年,我国保健康复用品的出口量同比增长18.6%,但出口均价同比下跌12%,在此作用下,出口额为98.25亿美元,同比增长4.34%。其中,按摩器具作为该细分类别中最大的出口品种,其出口亦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型按摩保健器具出口有所增长;另一方面,按摩椅出口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有所下滑。此外,在保健康复用品中,矫形或骨折用器具、残疾人用车和隐性眼镜片等产品出口增幅明显。
医用敷料类产品出口额为40.26亿美元,同比微涨0.77%,从出口量价来看,医用敷料出口量增长15.3%,出口均价同比下滑12.6%。这一方面是受口罩出口量价仍在持续大幅下滑影响;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消除疫情影响后,医用敷料类产品国际刚需已逐渐恢复,但竞争较为激烈。值得可喜的是,高端医用敷料出口增长显著,尤其对欧美市场拓展成绩斐然。
2024年,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依旧维持了近年来的良好增长势头,出口额同比增长了9.05%,达到21.2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在数字化浪潮下,3D打印、AI等技术在口腔设备与材料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产品升级。如部分企业研发的数字化口腔CBCT设备,成像更清晰、诊断更精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吸引了海外市场的关注。此外,我企业持续深耕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产设备及材料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拉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
三、出口市场“多点开花”,多元版图加速拓展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依旧为我国医疗器械主要出口市场。2024年,美国作为我国医疗器械最大出口国别,市场份额占比高达24.1%,出口额为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9.4%。分析增长原因,一方面是进口商为应对美国对我产品加征关税提前抢运囤货,如手套、注射器等医用耗材产品对美出口增幅显著。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凭借其庞大的医疗体系、先进的医疗技术需求以及较高的消费能力,吸引了众多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加之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上不断突破,一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逐渐获得美国市场的认可。如内窥镜、CT、麻醉设备、彩超等医用诊疗设备2024年对美出口增势明显。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对欧盟出口持续回暖。对欧盟27国的出口额为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占比为18.5%。其中,对累计占比近九成的欧盟前十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尤其荷兰、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丹麦、罗马尼亚,更是同比增幅达到两位数。
除了在传统市场表现亮眼外,随着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攀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积极推进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化进程,在东盟、拉美、中东、中亚等热点地区均收获了不俗的出口业绩。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对东盟十国的出口额为54.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其中,对越南出口达9.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对新加坡出口9亿美元,同比增长3.9%;对泰国出口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3%;对马来西亚出口8.6亿美元,同比增长4.3%;对印度尼西亚出口7.2亿美元,同比增长5.1%。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对拉美地区出口3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6%。该地区前十大伙伴国全部实现出口正增长。其中,对巴西出口达1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8%;对墨西哥出口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7%;对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亦均实现两位数出口增幅。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对中东出口额为1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6%。其中,对阿联酋出口达5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对沙特出口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对以色列、伊拉克、科威特、也门、卡塔尔、黎巴嫩的出口增幅亦均超两位数。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对中亚五国出口额为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7%。
四、国产替代持续深化,进口格局逐步重塑
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358亿美元,同比下降4.7%。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研发领域不断发力,整体研发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攻克了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配件等难题,国产医疗器械在品质与口碑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政策层面,我国持续推进医疗器械集采与国产替代政策,为技术水平相当、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器械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助力其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这些政策也促使外资企业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加大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投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自2022年起,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已连续三年呈同比下降趋势。
过去三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产品的动态趋势,清晰且直观地反映出医疗器械集采政策与国产替代进程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深刻影响。如被纳入集采的其他针、插管、导管及类似品、无菌外科肠线、止血材料等医用耗材,以及国产技术趋于成熟的X光机、内窥镜、彩超、CT、核磁、基因测序仪等医用诊疗设备,进口额已连续三年同比下降。然而,部分国产化率依旧偏低的产品,例如诊断试剂、高值耗材、高端医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仍然是我国医疗器械的主要进口品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民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显著提升,我国对康复类医疗器械的需求愈发旺盛。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重要细分板块,保健康复用品的市场需求持续走高,进口额已连续两年保持稳步增长。聚焦2024年,进口增幅达到两位数的产品涵盖了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仪器及器具,其他弥补生理缺陷、残疾用器具,缝合用针,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手术机器人等,也进一步印证了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需求。
在进口市场维度,美国、德国、日本依然稳居我国医疗器械前三大进口来源国之位。2024年,自这三大市场的进口份额占比达51.3%,但与上一年度相比,占比降低了2.4%,进口集中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态势。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从这三大市场的进口额均出现了同比下降,并且降幅超过了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平均下降幅度。在进口前十大贸易伙伴当中,仅有墨西哥和爱尔兰实现了进口增长,自其余五大市场的进口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值得关注的是,来自捷克、哥斯达黎加、越南、波多黎各等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额增幅超过10%,显示出这些国家在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五、企业海外本地化建设加速,国际化布局深入推进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更多企业在海外市场深耕本土化建设战略,加快当地化营销、物流仓储,乃至本地化生产进程,以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
作为行业龙头,迈瑞医疗在4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3家境外子公司,建起涵盖研发、营销、服务的海外本地化平台,并持续加强海外本地化生产能力,公司到2024年底至少10个海外本地化生产基地启动。联影医疗在美国休斯顿布局了区域总部,构建研发、供应链及营销体系,2024年其全球第30,000台设备成功安装于美国。其在日本、韩国、澳新、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设立子公司,并已在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地建了备件库。海尔生物的海外经销网络超过800家,建立了以阿联酋、尼日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地为中心的体验培训中心体系,搭建了荷兰、美国等地仓储物流中心体系。中国医保在墨西哥属地化运营,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本地化营销、仓储、物流配送服务。
2024年,振德医疗在肯尼亚工厂正式投产;美好医疗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三期生产基地;天康医疗在卢旺达建成的自毁式注射器工厂通过WHO PQ并开始向联合国儿基会供货。此外,心脉医疗、稳健医疗、业聚医疗、奥精医疗、宁波汉科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构建本地化网络,加快全球布局。
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医疗器械国际化趋势展望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外贸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形势严峻,各类挑战纷至沓来。一方面,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全球债务高企,加之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持续施加影响,致使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尤其是美国蓄意挑起新一轮对华贸易战,不仅提高进口关税、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双向投资,未来还极有可能出台更多限制举措,妄图加速中美在医疗器械等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正经历“区域化”与“扁平化”的深刻重塑,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推行医疗器械本地化生产,并且给予本国器械更多政策倾斜,以此限制进口贸易。比如,在产品注册流程上,国产器械注册速度快于进口器械;在政府采购环节,国产器械享受投标价格优惠,甚至个别国家直接限制非国产器械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此外,部分国家还设置了歧视性条款,严重阻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该国的正常贸易活动。像印度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与印度接壤国家的公司参与该国政府采购项目;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在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招标文件中,明确限定原产国必须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尽管风险与挑战依旧存在,但机遇同样广阔无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以及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沿线国家对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愈发旺盛。与此同时,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医疗保健意识逐步提升,对性价比高的医疗器械产品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国家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综上,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势下,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广阔机遇以及国家政策的坚实保障,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定能突破重重难关,实现更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
(作者:医保商会 医疗器械部 荣嫡,原载于《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