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西药制剂与生化药产品外贸形势简析
作者:苏州市医药产品公平贸易工作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点击数: 139发布时间:2025年2月22日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严峻的复杂国际环境,2024年,我国对外贸易运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货物贸易出口质升量稳,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了正增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海关数据整理(下同)显示,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993.76亿美元,出口金额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贸易顺差达到165.53亿美元。其中,西药制剂和生化药出口均实现正增长,为稳定医药产品对外贸易的基本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拉动医药外贸增长关键因素之一的西药制剂出口恢复增长,生化药品出口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而西药制剂进口则经历了震荡下调后趋于稳定,生化药进口保持正增长,其中尽管人用疫苗进口国产替代效应开始显现,但免疫制品进口持续放量,是拉动医药产品进口贸易的重要引擎。预计2025年,整体上西药制剂与生化药品出口或将承压前行;进口有望恢复并保持良性增长。
一、2024年西药制剂进出口整体情况
1.出口全年以量驱动回暖明显
2024年,我国西药制剂产品出口到了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出口金额为69.47亿美元,占全年西药产品出口的12.88%,占医药产品整体出口的6.43%,同比增长10.04%。量价方面,西药制剂全年出口量增长16.87%,单价下降的趋势较上半年略有扩大,同比下降5.84%。
2024年全年,西药制剂有8个月份实现了出口金额同比增长,且有7个月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速。4个同比下降的月份除9月外,降幅均在6%以内。下半年制剂出口则整体上延续了上半年以来的增长走势,但增速较上半年出现了明显放缓。
从贸易方式看,2024年西药制剂出口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比53.85%,同比增长12.47%。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贸易方式占比为11.32%,较上半年约下降5个百分点。进料与来料加工贸易占比增至34.37%,特别是进料加工贸易,同比增长44.67%,充分反映出委托加工仍为我制剂出口贸易的重要参与方式。
2.进口先抑后扬,走势趋于稳定
2024年,我国自60个国家或地区进口了西药制剂产品,进口金额228.29亿美元,占全年西药产品进口的43.49%,占医药产品整体进口的24.97%,同比下降6.99%。量价方面,西药制剂产品进口单价同比增长2.42%,进口金额下降主要是由全年进口量下跌9.19%导致的。
从月度进口数据看,2024年一季度伊始,西药制剂进口便低于预期,2月份进口金额同比降幅达到36.31%,3月份进口环比回暖。二季度中,4月西药制剂进口同比逆跌回升,5月、6月环比基本持平,但仍延续了同比下降的走势。9月份制剂进口出现了明显的触底反弹,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制剂进口金额连续三个月保持了正增长,四季度整体进口金额同比增幅达到13.16%,且进口量和进口单价分别增长了6.53%和6.22%,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有力扭转了全年进口下降的趋势。
二、2024年生化药品进出口整体情况
1.出口整体呈量增价跌态势
2024年,我国生化药品出口到了全球179个国家或地区,出口金额40.17亿美元,占全年西药产品出口的7.44%,占医药产品整体出口的3.72%,同比增长4.58%。尽管出口金额呈正增长,但在量价方面,生化药品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4.94%,单价则下滑16.3%。
生化药品的月度出口金额情况,除2月出口同比降幅较大、1月和11月同比微降约1个百分点之外,自3月份以来基本呈恢复性同比增长的趋势。4月、6月和8月同比增速均超过10%,特别是12月,单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5%。
与西药制剂出口略有不同,生化药品出口贸易方式尽管也以一般贸易也为主,但占比高达94.03%,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86%,相较保税监管物流、加工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占绝对主导地位。
2. 进口增速整体放缓
2024年,我国自85个国家或地区进口了生化药品,进口金额188.52亿美元,占全年西药产品进口的35.91%,占医药产品整体进口的20.62%,同比增长3.32%。量价方面,生化药进口量增长7.53%,单价下降3.91%。
整体看,生化药品全年月度进口尤其是一季度的同比变化情况波动较大,且全年呈月度环比震荡下降的态势。1月份生化药品进口量价齐升驱动进口金额同比增长73.14%,此后6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速达到53.01%的次高点,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速整体放缓并趋于稳定。
三、西药制剂2024年度外贸盘点
1.制剂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突破10%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产品外贸出口主要由医疗器械和原料药产品驱动。特别是西药产品出口,主要类别一直是原料药及中间体,占比约为80%,出口结构较国内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原料药15%的占比长期存在不协调的矛盾。2024年,西药制剂对医药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54%,制剂产品出口量增长幅度达到16.87%。尽管出口价格有5.84%的下降,但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对美元贸易计价的影响因素,基本不存在明显的“以价换量”问题,充分反映出我国医药对外贸易曾经高度依赖下游产能参与医药产业国际合作的现象正在不断改变。
2.肽类激素是激素类制剂出口的增长引擎
2024年,除了整体出口增长外,部分品类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各激素类制剂出口金额1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出口数量和出口单价分别增长了17.41%和4.34%,表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增长主要由以胰岛素类似物制剂为代表的肽类激素驱动,但增速相较上半年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收窄,特别是出口单价的增幅下降明显。各肽类激素出口金额为14.61亿美元,占激素类制剂产品的出口金额达到95.37%,同比增长22.5%,出口量增幅超过12.62%。出口市场以丹麦、法国为主,分别占67.05%、16.43%;出口地省市方面,以天津市为主要出口地,占比为80.23%,其他两大出口地为上海市与江苏省。
3.制剂对欧盟、北美及东盟市场出口取得增长
2024年,我国制剂产品对欧盟(含英国)、北美地区及东盟等市场出口较2023年恢复增长。对北美地区出口金额1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2.58%,其中主要是对美出口,金额为11.5亿美元,占比96.3%,同比增长12.24%,占制剂全口径出口市场的比重为16.55%,较2023年基本持平,是我西药制剂产品出口最大的单一市场。但对美出口中,出现了较明显的“以价换量”的情况——出口量大增79.01%,而出口平均价格下降了37.3%。
对欧盟(含英国)出口方面,出口金额为2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88%,占制剂全口径出口市场的比重为32.69%,较2023年约上升4个百分点,是我西药制剂产品出口最大的地区市场。出口的主要单一品类为肽类激素制剂,占比超过50%,该品类对欧盟出口主要市场为丹麦、法国和比利时。剔除此类产品后,其他出口欧盟的各类制剂产品仍保持了20.35%的同比增长。
对东盟地区出口金额为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1%,占制剂全口径出口市场的比重为8.7%,较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对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出口为前三大市场,占比分别为29.03%、18.78%和17.58%,出口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出口市场分别为越南和新加坡,出口金额分别为5976.67亿美元和4780.16亿美元。
四、生化药品2024年度外贸盘点
1.人用疫苗出口恢复正增长
2024年,我国人用疫苗出口金额为2.12亿美元,同比增长41.92%,自2022年以来首次恢复正增长,已摆脱了过去三年内受抗击新冠疫情需求变化而带来的波动影响。出口的增长是由平均单价增长9.42%而驱动,且考察往年数据,2024年人用疫苗出口平均单价较2019年同期水平增长了34.04%,是2017年同期水平的1.63倍,是我国疫苗企业向价值链上游逐步发力的真实写照。
2024年,我国人用疫苗出口前三大市场分别为摩洛哥、巴基斯坦和埃及,均取得了超过70%的增长,特别是对巴基斯坦出口增幅达到了111.46%,前五大出口市场占比55.39%,除前三大市场外,对土耳其、巴西、泰国等市场出口金额均在千万美元以上。
2.肝素出口经历下调周期逐渐有回暖迹象
肝素是我国生化药品出口的主要品类之一。2024年,肝素及其盐出口金额为6.32亿美元,同比下降31.66%,占生化药品出口金额的15.73%。从全年出口平均单价来看,2024年肝素出口平均单价为4528.52美元/公斤,与上轮价格周期中次低位的2017年平均单价相当,但下半年以来出口单价再次呈跌,尤其是四季度月均出口单价降至4000美元/公斤以下。从出口量来看,2024年肝素出口量同比增长24.83%,其中上半年同比增长20.17%,下半年同比增长30.77%,全年出口量为139.55吨,接近2022年疫情期间需求驱动的出口量,约为上轮价格周期出口量最高的2019年三分之二的水平,因此,尽管考虑到下游去库存已基本完结,出口量有一定回暖,但价格修复周期可能难以迅速触底反弹。
2024年,我国肝素出口主要市场仍为中国香港、印度、美国、意大利等地区,前五大出口市场占比接近三分之二。除前五大出口市场金额均为同比下降外,对柬埔寨出口反而增长45.03%,对挪威和俄罗斯市场出口增幅超过60%,特别是对俄罗斯出口量大增160.89%,尽管市场占比不高,但充分表明了在上下游供需关系持续改善的行业背景下,新兴市场出口仍有可为。
3.人用疫苗进口同比明显下滑
生化药是我国进口医药产品的主要类别,免疫制品、人用疫苗、血液制品和抗血清等三类仍为生化药品主要进口产品,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9.26%、25.94%和14.15%,相较2023年同期水平,人用疫苗进口所占比重约下降8个百分点,免疫制品进口所占比重约上升7个百分点,血液制品和抗血清进口所占比重约上升1个百分点。免疫制品进口量同比增长26.19%,进口金额上升27.04%,血液制品和抗血清产品进口量同比增长1.6%,基本与去年持平,而进口平均单价上升6.66%,驱动进口金额增长8.37%。
人用疫苗进口金额下降21.43%,是由进口量下降25.71%导致的,且主要发生在2024年下半年。2024年上半年,人用疫苗进口量较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而下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了50.77%,是近五年来以半年为序列计算同比降幅之最。进口的下降从批签发量的变化中也可见一斑。国家药监局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国总共批签发了约3966批次人用疫苗产品,较2023年同比下降约14%。特别是2024年下半年,智飞生物代理进口的默沙东四价HPV疫苗无批签发记录,九价HPV疫苗批签发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3.85%,此外,二价HPV疫苗、23价肺炎疫苗、流感裂解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常见大品种中,默沙东、GSK、赛诺菲等国际疫苗巨头的批签发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取得较好增长的是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全年批签发量同比增长182%。
结语
2025年,“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且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偏弱,我国医药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于严峻。特别是美国,其作为我医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尽管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未受到明显冲击,但在当前特朗普宣布加征10%的新关税壁垒已成既定事实的背景下,药品恐难独善其身。尤其是西药制剂产品,多年来美国一直位居我国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加征关税对恒瑞、华海、齐鲁、人福、石药等一批制剂国际化企业而言是一大挑战。而尽管我国创新药企业多以License-out或在当地布局委托生产的模式出海美国,暂时不受加征关税的影响,但“关税大棒”仅仅是特朗普的“先手招”,后续对华在美企业可能还会有更进一步、更大范围的贸易壁垒措施,医药产品出口及产业国际合作或将面临不小压力。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企业可通过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和品牌竞争力、拓展新兴市场寻找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重视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化战略布局,争取更多“闪转腾挪”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尽管外部形势复杂,但我国医药产品外贸仍展现了充分的韧性和竞争力。出口方面,人用疫苗出口金额恢复增长、出口单价较疫情前大幅上升,西药制剂对医药产品的出口增长贡献率突破10%等,无一不是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向价值链高端攀跃的表现。进口方面,免疫制品需求庞大,进口稳步增长;西药制剂进口经历了大半年的震荡,再次回到相对稳定的增长区间;人用疫苗进口尽管出现下降,但结合2024年批签发量14%下降的数据来看,国产疫苗的进口替代效应开始显现,相应的,国产疫苗的国际化空间将更有可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相关制度安排的不断出台,也在释放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政策红利。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外贸稳增长、优结构、添动能;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以更多务实举措稳存量、促增量、提质量,更好地吸引利用外资;特别是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出口贸易。2025年2月,国家药监局对《出口药品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未来落地施行后,困扰行业的未在国内注册上市药品《药品出口销售证明》暂时难以出具问题将得到解决,进一步赋能产业国际化活力。相信在有关政策的取向一致和协同发力下,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之路将在内外资融合发展中披荆斩棘。
(作者:石天放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